Xunzhang Consultant 咨询顾问

心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 > 勋章研究 > 正文

从对“小人”发脾气谈谈亲子关系

2014-08-14 01:44:42 作者:不详 浏览数:619
0

厦门市勋章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海英

最近有个小妈妈和我谈到她的困扰:“我呢,个人觉得自己脾气已经很OK了,但是遇到我们家小的,脾气就上来了,动不动就批评,事后吧,我们家小的就会跟我说,你批评我,我很不开心”。事后,小妈妈觉得非常内疚,会对孩子说“妈妈知道刚刚做的不是很好,你很难过,是不是?妈妈呢,下次注意,但是你也要和妈妈一起努力。如果妈妈下次生气说你,你提醒妈妈,或者事后跟妈妈说,我尽力控制和调整自己”。 这个妈妈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发生的。不少人觉得小孩子的不开心是暂时的,很快会忘记,或者是重视但一直想从提高自己修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这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孩子的负性情绪是会在身体上留存和记忆的,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自我评价,因此不可小觑。父母对孩子发脾气不是修养问题,也不是个性的问题,仅仅通过控制是很难奏效的,让我们一起思索和探讨一下对孩子发脾气的前因后果吧。

父母与孩子是到底一种什么关系? 
为什么我们对外人能做到彬彬有礼,却对最亲的家人发脾气?
发脾气会破坏关系,是否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亲人的关系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关系?我们对家人发脾气是安全的?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人类最原始最基础最重要的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明显感情倾向的特殊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和父母的互动中就已经奠定了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我们无论在工作中遇到的人际困扰,还是亲密关系中遇到的困扰,都与童年经历有关,与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有关。我们对待子女的态度也同样深受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对亲子关系的认知的影响。从意识层面上,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却总是想去主导和教育孩子如何活着。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经典的诗《孩子》是这样描述的: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孩子经由我们的身体而来,终将离我们而去,把这份觉知带入我们和孩子的
关系, 只对“小人” 发脾气让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和我们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应与孩子的发展同步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恒定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既不是从一而终的连接,也不是脐带剪断就分离成二个个体。父母们要面临的第二个议题,就是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和孩子保持什么样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时候该无条件的满足孩子?什么时候要说不设立规矩?什么时候该出手保护孩子?什么时候又该放手? 这是最考验父母的。

一般来说,按孩子的年龄可以把关系的发展过程分为关键期(0-3岁)、主导期(3-6岁)、下降期(6-11岁)、引退期(11-18岁)、放归期(成年早期)、回馈期(成年中期)六个阶段。起初是一个纵向的、传承的关系,由父母起主导作用;中间是逐渐退至平行的关系,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控制;最后又回归到纵向的、回馈的关系,由孩子起主导作用。家长在关键期和主导期也就是孩子的0-6岁是最重要的,该给到的要给足,到了青春期该退出的时候要退出,孩子成年后就能自立,自己老来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否则老年自己就会变“孝子”。

父母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在孩子的学前教育,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去学习如何做父母。每个孩子是有差异性的,别人孩子有效的办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比如社会上流行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这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实际上这句话是有限制和前提的。如果不加区分的,在任何年龄任何的情况下都采用这样的角色和孩子相处,你会发现根本行不通的。

有关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可以参考美国新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人格八段论,有兴趣的父母可以去买本《发展心理学》看看,在了解孩子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了解了人性。没有一个适用于任何家庭任何孩子的方法可以拿来使用,只有父母学会了原理,了解自己孩子的独特性,正确的教养才会发生。

有几个常见的教养误区供大家参考:
1、在婴儿期,父母要对孩子的需要给予无条件的关注,积极的回应,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关键的时期,会影响孩子信任和希望的品质。在这个阶段孩子就是天下第一,在他需要的时候母亲要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视野里,让他知道他是受欢迎的是重要的,他的需要都是被允许的,而不要急于为孩子建立各种规则,比如过早的把尿被证明是有害的。

2、科学对待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就是孩子在2岁左右孩子开始有自我意识的时候,说“不”,什么都是“我的”这个阶段,这是孩子与父母分离,独立成个体的起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会用情绪来表达“我和你是不样的”,要允许,要尊重,要看到,要回应。不能打压,不要担心孩子由此变的任性自私不讲理,这个阶段会过去的。父母对待孩子情绪的方式会影响孩子一生。这个阶段过多的不允许,会阻碍孩子成为自己,会影响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只有和别人一样才是受欢迎的。

3、在学前期,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胜于言传,讲道理不如做给孩子看。这个阶段最有效的是多陪孩子做各种游戏,这是孩子社会化准备的最好方式。游戏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冲突,如何与人合作,认识规则。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与家人以外有社会接触,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过度的保护则是这个阶段最常见的问题。

4、在学龄期,家长最要注意的是建立积极正向的反馈机制,多肯定,多鼓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盯着孩子的不足。很多的父母不懂得欣赏孩子,滥用夸奖,无止境的期待孩子好了更好,以至于孩子对于大人的夸奖充满了警惕。很多人在父母的比较和高标准下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

5、到了青春期,孩子需要父母认同他长大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有二个声音的,一个声音是“我什么都行”另一个声音是“我什么都行吗?”,他们并不是真的不需要父母,想反对父母,只是想证明自己长大了,如果父母认同孩子长大了,同时能够听到“我什么都行吗?”这个声音,给予孩子允许和支持,孩子就没有什么逆反期,这个认同还包括对孩子出现“早恋”的认同。期待孩子在这个阶段专心学习,情窦不开的父母是很不明智的,这代表着孩子的身心发育是迟滞或压抑的。

应用非暴力沟通与孩子互动:
所谓非暴力沟通指的是情意相通、乐于互助的沟通。在沟通中,要充分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又要诚实的清晰的表达自己,具体的步骤是观察看到听到的事实和结果、表达自己对此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明确自己的请求。家是提供爱和支持的地方,亲子教育的关键是关系大于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健康良好的关系,就不可能实施教育。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需求被看到被听到?谁不希望能得到亲人的理解支持和满足?因此,父母需要做的首先是看到或听到孩子的需要,其次是尊重和认同孩子的需要是可以的,有同理心,表达对此的感受;最后是根据情况去满足或者与孩子进行沟通,表明自己的当下需要和请求,不与孩子的负性情绪互动,温柔的坚持。

例如:当妈妈工作了一天下班回家要做晚饭的时候,孩子缠着要讲故事,妈妈应该怎么处理?
看到孩子的需要,也就是孩子想让妈妈陪伴
尊重理解孩子的需要,允许这个需要的发生。孩子一天没有见到妈妈了,想和妈妈一起玩,这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不能以大人的标准来评判孩子的行为。

停下来向孩子表达你看到了他的需要,你的感受是什么。
给孩子讲个短的故事,或者抱抱孩子,商量提供一个孩子能接受的替代方案,比如看会喜欢的动画片。
如果不能满足孩子或认为不应该满足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
宝贝是想和妈妈一起玩,对吗?(看到)

妈妈一天没见宝贝,也特别的想你(认同和理解的孩子的需要)
来,让妈妈抱抱(满足)
妈妈现在肚子饿了,爸爸回来也要吃饭,妈妈要先做饭,宝贝能不能帮妈妈一个忙,先去。。。。妈妈做完饭一定给宝贝讲故事(进行沟通时要放下手中的事,搂抱着孩子或拉着孩子的手看着孩子说。对于大点的孩子可以邀请孩子“帮忙”做点没有危险的活,比如择菜,既可以提高孩子的价值感参与感又可以替代需要的满足)

温柔的坚持:
当孩子出现哭闹吵等情绪状态的时候,不与孩子的情绪互动,这包括不采用顺服和打压二种方式,也就是说即不能因为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做法,也不能要求孩子不能有情绪,或者对孩子的情绪进行评判,比如,“别哭了,妈妈马上给你。。。”“你不乖了,妈妈生气了”“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了”“不许哭,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当孩子意识到情绪不能挟持父母的时候,就不再会使用这个方式来满足自己。

上面的方法不是万能的,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也有过去不同的习惯,但是原理一定是如前所说的那样,父母需要尝试和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感受到被关注被爱,自己的需求是OK的,是可以表达的,同时父母也是有需求的,父母不可能全部满足自己。父母对于不能满足孩子的部分也要敢于表达,不必内疚,父母也是有限的。这样的互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这不正是孩子成人以后与人相处,面对冲突要如何处理的最好示范吗?

对“小人”不发脾气,通过学习和练习,并假以时日一定会发生新的可能。家庭的互动模式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就得以改变,给自己给孩子一些时间。同时父母也要珍惜自己发脾气,透过脾气可以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需要,首先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父母也是人,去感受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不同感受时,再去看看脾气带给我们的意义,就可以庆祝发脾气带来的改变和生机。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