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nzhang Consultant 咨询顾问
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 > 勋章观点 > 正文

浅谈易经与宗教

2012-01-31 10:56:28 作者:不详 浏览数:4894
0

        很多人把一些宗教等同于迷信,站在超越宗教的立场来看,几大宗教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宗教就相当于不同的上山的路,上山后在山顶上都是一样的。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佛教的“空”、基督教的“上帝”、易经中的“无极”
        老子道德经要大家体道、悟道、行道,最终得道,与道合一;
        佛教要大家看到真理实相,熄灭自己的贪和瞋,最终心和虚空一样宽广无边,包容一切,处于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对无错的状态而行于中道;
        基督教的“上帝”指的就是虚空,虚空生现象界的所有妙有。我们是上帝的儿子,从虚空中来,死后回归主怀,再回到虚空,主要提倡博爱,最博大的爱就是心象虚空一样包容一切;
        易经中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无极就是能生万物的虚空。
        所以,这几个宗教在起点上都是一样的,修行的最终目的也都相同,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他们上山的路不同而已。
        道德经的着眼点在于“道”的体,从终极点开始述说;
        佛教的着眼点在于“道”的相,从现象界出发,慢慢铺就一条修行的道路,终极点还是道体;
        基督教的着眼点在于“道”的用,终极点还是道体。
        几大宗教的入世程度(在世间的积极程度)和创始人有很大的关系,
        耶稣在悟道的时候很年轻,他看见了真理,非常积极热切地想向大众诉说,想帮大众解脱。但由于对大众的人性和愚痴程度理解不够透彻,由于积极入世的态度,最终被愚痴的大众订在了十字架上;一方面是王子出生,大众更容易产生信服,佛陀对大众的人性和愚痴程度理解得应该清楚,所以他会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传道说法。包括禅宗后来的六祖慧能,也是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才出来弘扬佛法;而老子,由于年纪非常大,所以对大众的人性和愚痴程度看得非常清楚透彻,他知道,在大众愚痴无明的情况下,他出来传道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最终选择骑青牛默默无闻西出函谷关,耶稣当时的积极入世,以至不惜牺牲生命的传道,造就了现在基督教的积极、热情、甚至有点偏执地传递博爱,帮助众生解脱;佛教的“因缘具足”造就现在的佛教只度有缘人;老子的独善其身,且直指目标,能了解理解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
        易经的中庸,通过一件事物的变化来判断另一件事物的发展,在其神秘的形式中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一阴一阳的辩证观念。通过卦的爻象和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现象。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