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常讲的“因”与“果”究竟表达的是怎样一种理念?何为慈悲,慈悲中蕴含着怎样的大智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中的“空”指的究竟是什么?“转识成智、明辨是非”。
今天的我们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看清自己?佛家文化中如何理解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文明之旅》走进佛教名胜无锡灵山,两位重量级嘉宾楼宇烈、潘宗光与您分享佛家文化的智慧。
节目片段:
主持人刘芳菲:佛教与科学是矛盾的吗,她们可以放在一起讨论吗?
楼宇烈教授:
不矛盾的,可以放在一起讨论的,佛教是迷信这个说法值得推究,人们常常把佛教里因果报应说成是迷信,探求因果的关系,恰恰是科学发展的方向。
科学都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出发,其实这个现象就是一个结果,然后我们就去追究它形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所以佛教探寻因果关系和科学探寻因果关系他们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重要面对物质世界,一个更多面对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
主持人刘芳菲:潘先生是科学和哲学博士,那么从你的角度来讲,你是怎样看待佛学和科学的关系的呢?
潘宗光教授: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佛学和科学很多地方两者是共通的,就像刚在楼宇烈教授讲的佛教因果关系,比如一个苹果,苹果肯定是从苹果种子种出来的,橘子是从橘子种子种出来的,而不会从梨子种子种出来,所以刚才的种子就是一个因,有什么样的因,就肯定结什么样的果,所以佛教因果很自然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是因果反映出来的……
……
楼宇烈教授:
你存在吗?你是实在的吗?你既然存在,活菩萨也存在,你就是活菩萨。因为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我们不是去求佛,求菩萨,而是去做佛,做菩萨,你按照佛的理想,理念,精神去做,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
所以我们每个人,不要说去找菩萨在哪里,你就是菩萨啊,你如果不想做菩萨,那菩萨就没有了,你如果下决心,我就要学佛学菩萨,我就要做一个佛做一个菩萨,那活菩萨就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的世界中,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都是活菩萨。
如果你认为你不是佛不是菩萨,那世界上就没有佛没有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