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有言: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时常将这句话警醒自己并训诫后代,一来成就了自己,二来成就了家族,使得曾家后代从未出过败家子。奢、逸、骄,三个并不深奥的字眼,却能指导今人如何持家、处世、做人,让你迈上人生新境界。一、家败离不得个奢字诗人李商隐曾有诗曰:
查看详细>《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孙子兵法中最经典的十句话。一、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指挥作战最重要的法则是要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对敌策略,克敌制胜。战争和自然事物一样,都是不断地发展变着的,它不可能一成不变。也没有固定模式。所以,这就要求将帅在复杂多变的战争中,善于依
编者:了解佛教文化的人知道,佛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造物主,佛不是万能的存在,佛也有做不到的事。如唐代元珪禅师曾提出,佛有“三能”与“三不能”:一、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二、佛能知群有性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三、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佛“三不能”另有一说,具体是指:第一、佛不能转定业;第二、佛不能度不信之人;第三、佛不能度无缘之人。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三“不能”?三不能是不是永远不能?永明寿禅师说:“故知但遵教行者,依法不依人,无不证果。唯除不信人,千佛不能救。”“依法不依人”,自然可以证果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宋勾践的人,他和当时的士人一样,喜欢游说君王,论述己见,但并不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难免经常郁闷。孟子就用上述这段话教导他如何才能安详自得。于是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一剂强有力的疗心圣药,对人对己,对整个社会都有莫大意义。在《南怀瑾谈生活与生存》一书中,南怀瑾
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深懂处世哲学,知道不该出头的时候不能强出头,不该显露锋芒的时候不要锋芒毕露。平时总是表现出愚笨的样子,其实他冷眼旁观、分析局势的变化,必要的时候,总能一语点醒梦中人。二、难得糊涂是拙:郑板桥先生一生为官,自有一番心得,他曾以“难得糊涂”四个字,卖给有钱士绅三十两白银。其实,“难得糊涂”何止价值三十两银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中的“陈抟老祖”,他留下一篇传世之作,名《心相篇》,取“相由心生”之意,兼有佛家《因果经》的味道,与那些江湖流传的相面术不可同日而语,比曾国藩的《冰鉴》更为大气,颇有止恶扬善之功,读之耐人寻味。今原文加译文呈现,摘选部分,供大家一观:01、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译文】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02、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著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韬晦术是所有谋学中最具实用功效得一门学问。翻开此书,你会发现,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对“韬晦术”的疏陌,付出了极为惨痛甚至生命的代价;另一些人则由于对它的巧妙运用,不仅逢凶化吉,甚而获得了出乎本人预料的成功。“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韬晦之策实际上是自己力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当时已有“明代四大奇书”的说法,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际,“四大奇书”的提法已得到相当的固定和流行。后来,清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逐步取代了《金瓶梅》,形成了新的“四大奇书”的说法。“四大名著”全称“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四大奇书”的现代说法,时间自然也不会早了。因此,“四大名著”(四大奇书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